在德比战中获胜后,曼城终于止住了下滑的颓势。
反观曼联,如今也难称强队,周末的胜利虽在实际层面价值有限,但在象征意义上,确实为球队注入了更多信心。
以此为契机,球队将更好地应对即将到来的欧冠赛事。
本场对阵那不勒斯的比赛,主场作战的曼城沿用了与周末完全相同的首发阵容,这无疑加重了一周双赛的压力,但求胜心切的曼城此刻无暇他顾。
与曼城如出一辙,那不勒斯也派出了与上周末联赛完全一致的首发阵容。
不过,3-0战胜佛罗伦萨的比赛中,那不勒斯表现轻松,尤其是孔蒂的球队在防守端的布置,可谓滴水不漏。
本赛季,那不勒斯改打zona mista战术,左攻右守的思路清晰明确,开场后波利塔诺在无球阶段的站位依然精准,紧贴右后卫身侧:
面对强敌时,孔蒂减少了麦克托米奈向前支援中锋的力度,使其更多出现在中场线,整体站位呈现541阵型:
这一调整让曼城在开局阶段难以创造机会,唯一具有威胁的进攻来自外围远射:
显然,孔蒂此战客场作战的策略是先保平局,再图其他。
然而,这一策略实施起来颇具难度,那不勒斯近年来的出色表现,很大程度上得益于中前场引进了一批能力出众、身体强壮的球员,这在亚平宁赛场堪称显著优势,但后场稍显薄弱。
比赛第5分钟,迪洛伦佐便在大空间下出现失误,险些酿成大祸:
右中卫比克马在压力不大的有球环节也再次出现失误:
因此,在这一区域,那不勒斯需格外小心,这意味着他们更需依靠战术变化和球员特点来化解压力。
比赛初期,那不勒斯在局部区域仍能打出一些精妙的传切配合,成功穿越曼城的中场线:
此外,在传导过程中,他们还能利用边路的宽度,让斯皮纳佐拉和波利塔诺尝试从边路发起进攻:
第17分钟,那不勒斯利用角球进攻,对曼城的球门构成了威胁:
就在双方即将延续这一趋势展开争夺时,那不勒斯却出现了一次致命失误。
比赛第18分钟,曼城后场开球,右中卫比克马在哈兰德的轻微干扰下争顶失误,将球权交给了对手,同时自身失去平衡,曼城趁机发起快攻,哈兰德敏锐捕捉到迪洛伦佐区域的漏洞,导致那不勒斯被罚下一人:
显然,这一失误将那不勒斯推向了深渊。
少了一名后卫,孔蒂不得不重新调整后防线,在换上奥利维拉的同时,换下了面对老东家的德布劳内。
实际上,这一换人调整让那不勒斯本赛季潜在的问题更加凸显。
经过一个夏天的调整和战术体系的变革,本赛季的那不勒斯阵容更加高大。
这无疑符合孔蒂的战术理念,同时他也在努力寻找平衡,例如赫伊伦、德布劳内,以及安古伊萨和麦克托米奈,都具备一定灵活性,同时拥有出色的身体素质。
然而,无论如何,这些球员的身材都较为高大强壮,且德布劳内已年满34岁,运动能力自然无法与巅峰时期相提并论,因此在中前场区域,那不勒斯可能因球员身材问题而导致战术线路不够丰富。
这一问题可能在一周双赛等疲劳场景下显现,而在这场比赛中,换下中前场除洛博特卡外最矮的德布劳内后,少打一人的情况下,球队的跑动能力和连接效率受到更大考验,问题也随之提前暴露。
此后,曼城对那不勒斯形成了有效的围攻:
那不勒斯仅有的3次反制推进中,一次依靠门将大脚长传寻找波利塔诺:
一次依靠安古伊萨在争夺二点球时的个人能力:
最后一次依靠球员间的配合,尝试突破对方肋部:
在少打一人的困境下,赫伊伦等人的缺点逐渐暴露,那不勒斯难以形成足够的竞争力。
下半场,那不勒斯的压力进一步增大,波利塔诺领到黄牌时,实际上已向教练组表明自身体能已达极限。
边路的小个子球员尚且如此,中路的大个子球员更是不堪重负,第56分钟,曼城轻松突破中路,那不勒斯无法覆盖空间,曼城趁机打破僵局:
这一进球预示着曼城将走向胜利,第65分钟,多库突破比克马的防守,打入本场比赛的第二球:
比赛就此尘埃落定。
相较于比赛结果,更多球迷关注的是几位来自曼彻斯特的旧将的表现,尤其是德布劳内重返曼城主场的表现。
然而,受红牌影响,德布劳内仅出场20多分钟便被换下,这要归因于那不勒斯后场的薄弱环节,该环节在比赛初期便出现明显失误,最终导致球队在客场少打一人,并被对手打入第二球。
孔蒂换下德布劳内的决定,确实令不少球迷感到遗憾,且换下德布劳内后,那不勒斯中前场身高过高的弊端暴露无遗,这也为球队最终丢球的具体表现埋下了隐患。
反观曼城,连续两场胜利帮助球队走出了此前两连败的困境。
显然,眼下的阵容和打法可能将成为曼城未来一段时间的主打思路,与使用奥斯卡-鲍勃相比,在考虑罗德里的身体状态和赖因德斯的投入程度时,使用贝尔纳多-席尔瓦确实能使整体更加平衡,哈兰德、多库和福登的三人组合也大致契合。
不过,这一思路的上限也较为明显,日后面对更强大的对手时,比如本周末对阵阿森纳,瓜迪奥拉恐怕还需多动些脑筋。
当然,在当下,还有什么比连胜更好的结果呢?